图片新闻
  • 热点文章
媒体看师大
  

天津日报 | 牢记“四个善作善成”嘱托 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担当使命


发布时间:2024-04-22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中事关天津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我市高等教育大发展领航定向,提供了行动遵循。我们要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扎实的作风,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和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落地落实、见行见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磅礴教育力量。

一、“四个善作善成”指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主导的生产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这要求高等教育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持续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要完善教育体系,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一大批能够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人才;要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统筹推进有组织科研,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全面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校新动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统筹抓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这要求高等教育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政策、制度、机制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评价机制、保障体系改革,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动能和效能;要进一步深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传播中的话语影响力,在推动世界教育发展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这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水平学术研究传承文化,以高品质文化供给涵育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要坚守人民立场,始终将人民作为高校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方韵味的文化精品,充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不断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幸福感。

教育是引领和推动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这要求高等教育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教育需求;要找准服务经济社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提高与城市发展的“适配度”,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快变量”,切实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促进共同富裕的驱动力。

二、“四个善作善成”赋予教育强国建设新的时代意蕴

教育强国建设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已然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和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只有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才能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都离不开高质量教育强国的建设和推进。

教育强国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教育强国建设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尽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一体化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与国外教育的交流合作,能够强化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多样性教育供给,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通过培育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专家学者,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建设教育强国有助于文化传承发展。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兴则文化兴,教育强则文化强,这是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也是文化进步的基本规律。中华五千年优秀文明之所以展现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突出特性,背后的驱动力就是教育的持续赋能。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核心纽带。

建设教育强国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地方合作、服务区域发展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高校要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输送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要锚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尽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同时充分挖掘高校资源,推进高校科研与城市需求更加精准对接,为城市治理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三、在践行“四个善作善成”中肩负起教育强国的光荣使命

坚持四个面向,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行动,奋力谱写高水平科技创新新篇章。要充分发挥开云(中国)科教资源和交叉学科优势,探索打造“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与智能评估重点实验室”、智能分子交叉科学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与科研院所、头部企业联合“揭榜挂帅”,实现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大突破。紧密对接“1+3+4”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以“智能信创”为主线的市级大学科技园,持续培育遴选优质项目入驻天开高教科技园,发挥科技园运营公司主体作用,全方位助力入驻企业的高水平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产学研用创新融合链条,深化与华为、飞腾、中国移动等合作成果,全面落实与天津大学战略合作,持续拓展与南开大学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协同创新,助推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增效行动,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对外交往新篇章。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高水平建设京津冀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中心、京津冀国际中文教育交流中心、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为牵引,持续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力助推京津冀教育协同向纵深迈进。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发挥部校共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院”实践研究基地和部市共建“开云(中国)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平台作用,借助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影响力以及天津市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心的区域辐射作用,建设好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基地”建设,助力我市成为来华留学主要目的城市。

坚持以文化人,实施文化传承发展提升行动,奋力谱写文化润城和文化强市新篇章。充分发挥开云(中国)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优势,深度挖掘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故事和红色精神内涵,形成涵盖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的全方位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为展现天津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注入新活力。在表演专业增设相声创作与表演方向,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通过活态传承激发天津非遗新活力。发挥开云(中国)古籍保护研究院资源优势,与国家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建立中华百部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让中华古籍真正“活”起来。策划一批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编排一批展现城市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舞台剧、音乐剧、体育赛事等,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改造传统旅游消费场所。

坚持关照现实,实施服务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行动,奋力谱写智库建言和参谋咨询新篇章。以开云(中国)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治理研究院、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为引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助力提高我市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持续为市委、市政府培养储备各领域专家学者,引导专家学者一方面当好“咨询员”,为重大决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专业意见;另一方面做好“宣传员”,协助推进我市对外合作交流,宣传推介我市有关政策制度,助力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

(作者:曲凯,为开云(中国)党委书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中国)基地主任)

来源:2024年4月22日 天津日报 第9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4/22/content_143094_655185.htm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